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网 > 资助项目 > 陕西省资助项目 >

陕西省区域创新能力引导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工业领域

发布时间:2020-09-03内容编辑:宇辰管理 点击数:

1.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创新链重点课题(西安市重大技术需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要决策部署,抢抓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西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扎实推进西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1 智慧文旅应用场景
支持方向: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意设计、立体化购物、数字文博、数字娱乐、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方面的融合应用,提升现代文创产业智能化水平。支持智慧旅游建设,开展智慧景区示范,加强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城墙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运用 VR、AR、全息投影、4D/5D 等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打造立体动态展示平台,开展景区虚拟展示、虚拟旅游以及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展现等示范。开展智慧旅游管理,进行景区多源数据采集与高峰期旅游大数据分析,优化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实现对游、购、娱、餐、宿、行等旅游信息的实时监测及应急响应等。推进高品质景区创建,鼓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文化+”体验型产品,打造无人驾驶、智能成像、服务机器人等浸入式文旅体验项目。
申报条件:限西安市内注册的企业、高校或院所
1.2 智能交通应用场景
支持方向:支持智能交通领域创新技术成果展示与规模化运营,推动智能感知、智能分析、自主决策、智能控制、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加强自动驾驶、车载感知、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推动智能网联技术在公交、工程机械等专用车辆上的产业应用。支持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开发智能汽车辅助驾驶技术与无人驾驶智能车,实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运行,培育前撞预警、换道预警、疲劳预警、自动紧急刹车、高精度导航、激光雷达等自动驾驶新业态;支持利用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整合城市公共数据和交通管理数据,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推动公共交通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效率。
申报条件:限西安市内注册的企业、高校或院所
1.3 智慧医疗应用场景
支持方向:支持基于物联网、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智慧医院创新性研究,通过手机、自助机、床旁设备等多类型终端应用,优化就医流程、增强管理效率,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惠民的智慧医疗服务。支持市属医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案例和经验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决策诊断,辅助医生开展医疗影像筛查、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支持智慧医院建设,打造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构建院内数据共享体系,打通系统间壁垒,实现院内/院院之间数据互联互通,构建以病人为核心,以电子病历为载体,以临床信息系统为支撑的院内数据共享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惠民的智慧医疗服务。
申报条件:限西安市内注册的企业、医疗机构、高校或院所
1.4 智慧社会应用场景
支持方向:利用我省农业优势资源,支持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系统平台;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探索人工智能+新零售商业模式,利用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化装备无缝对接解决电商业务的复杂场景,开展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的推广应用;支持以智能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将人工智能技术扩展到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支持运用人脸识别、图像智能分析、目标行为理解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智能安防应用系统和解决方案;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全市政务、环保、气象、司法等领域融合,探索形成人工智能城市治理的经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申报条件:限西安市内注册的企业、高校或院所

2.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创新链(宝鸡市重大技术需求)

宝鸡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在轨道线路装备产品、机车车辆、牵引供电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等方面优势突出,拥有多家在全国轨道交通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专业产品企业以及相关配套协作企业,已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产品配套协作等骨干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产业创新链。

2.1 重载铁路用合金高锰钢辙叉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重载铁路对长服役寿命辙叉的迫切需求,依托世界最先进高锰钢辙叉产品专业化研制基地,研发合金高锰钢辙叉的成分、冶炼、热处理、锻造(轧制)、爆炸预硬化及辙叉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开发满足重载铁路长寿命、高可靠性的辙叉产品。
考核指标:采用合金高锰钢辙叉制造新技术;合金高锰钢抗拉强度不低于 800MPa,屈服强度不低于 400MPa;申报辙叉相关专利 5 项;研制重载铁路用合金高锰钢辙叉产品,预期服役寿命 2.5 亿吨。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2 跨座式单轨接触轨供电系统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采用工字型和 C 型轨两种结构形式的钢铝复合接触轨及配套产品开展研究,其中包括:跨座式单轨交通接触轨供电系统产品技术条件研究,接触轨产品结构设计、材料选型及工艺研究;配套产品(中间接头、中心锚结、膨胀接头、端部弯头、过渡弯头、分段绝缘器及绝缘底座)的结构设计、材料选型及工艺研究;跨座式单轨侧部小限界安装工艺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适用于小限界安装使用的跨座式单轨供电系统,其中工字型跨座式单轨接触轨载流量不小于 3000A; C 型跨座式单轨接触轨载流量不小于 4000A;膨胀接头滑移力不大于800N。申请专利 2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3 道岔铺换施工一体化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以既有道岔更换施工方法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设计研发满足道岔大修一体化施工的装备,主要工具和装置在施工中实现道岔的整体转运、拆装等机械化作业,使施工过程自动连贯,有效可控,逐步实现智能化施工。
考核指标:完成国内 9 号、12 号道岔的分段整组运输,最大回送速度 100km/h;道岔铺换机构可实现道岔的整组或分段整组吊装,自走行速度大于 3km/h,装载道岔可进行横移、纵移扭转等动作,实现道岔的精准安装;研制道岔运输车 1 台、道岔铺换车 1 台;发表论文 2 篇,申请专利 3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4 轨道供电系统新产品新标准检测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我国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工程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研究建立 TB/T2073、TB/T2074 新标准下轨道交通接触网产品振动、疲劳检测示范平台及刚性接触网产品相关标准,重点解决吊弦振动、声屏障疲劳实验问题及架空刚性接触网汇流排系统产品如汇流排膨胀接头、刚柔过渡等产品检测无标准等问题,为轨道交通供电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性能检测等专业检测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建立满足 TB/T2073、TB/T2074、TB/T 3122 等新标准要求的吊弦振动试验线、声屏障疲劳实验线等;制定相关产品检测标准;申报专利 2 项;制定行业标准 1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5 铁路有砟道床聚氨酯固化组合作业车研发

研究内容:目前高速铁路已经普遍采用无砟整体道床,但是我国目前有七万多公里传统有砟铁路道床,针对有砟道床整体性差、维修工作量大、养护难度大、保证线型差的实际问题,同中国铁路集团公司铁科研联合研制铁路有砟道床聚氨酯固化组合作业车,用于现有有砟道床提升改造实现无停用状态下道床整体技术性能提升,是有砟道床基本性能实现等同与无砟道床性能,在减震降噪、低温高寒地区使用优于有砟道床。组合作业车由牵引、供电、配料、压注、保压成型、强度监测多车组组成,全系统采用计算机智能控制。

考核指标:开展一代作业车中试,二代作业车智能化强度系统研究;降噪铁路运行分贝 10.92dB ,使用寿命大于 10 年,作业速度 1.8km/h ,提高现有作业速度 9 倍;申请专利 3-5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6 电气化铁路轨道供电用开关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电气化铁路轨道交通用开关设备,开展气箱气密性、结构强度、绝缘性能及温升研究;进行新型真空断路器设计研制。

考核指标:气箱年漏率≤0.1%;满足 GB/T3906 对绝缘性能和温升性能的要求;满足 GB/T1984-2014 对断路器的技术要求;
满足海拔 3000m 使用;申请专利 2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2.7 轨道交通宽频钢轨阻尼减振降噪器研制

研究内容:采用带槽扩展层约束阻尼机理、局域共振带隙原理,实现对原有钢轨阻尼产品系统设计优化升级,使拓展层、阻尼层、局域振子达到完美配合,提高产品对钢轨所产生振动的衰减率,增强产品减振降噪性能。

考核指标:采用钢轨阻尼减振降噪器可使得轨旁噪声下降5db 以上;申报专利技术 2 项;形成省级科技成果 1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2.8 轨道交通路基检测专用传感器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传感器长期漂移一致性研究,突破一般压力传感器量程下限,提高压力传感器长期稳定性,实现传感器低功耗、检测数据网络化传输,实现轨道交通路基检测智能化。
考核指标:研制轨道交通路基检测专用传感器,压力量程1KPa,既 100 毫米水压;分辨率 0.05 毫米水压;压力过载量程100 倍;年稳漂移一致性小于 0.2 毫米水压;申请专利 2 项。
申报条件:仅限宝鸡市内注册的企业

3.商业航天科技产业创新链铜川市重大技术需求)

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结合铜川航天产业卫星组网、卫星测控、航天装备、卫星应用、人工智能等全产业链布局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和重大技术难题,整合铜川产业链资源,以航天航空材料研发为基础,加快航天测控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基于航空航天的高精度数字旋转变压器技术、人工智能激光雷达管理移动平台研发、人高性能激光器增益芯片研发、国产航天级超大面阵 CMOS 芯片应用推广验证技术、商业航天星座/星群测控技术、业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商业航天行业共享服务与应用研究,建立相对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和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提升,领跑铜川经济转型发展。

3.1 基于航空航天的高精度数字旋转变压器技术

研究内容:根据我国航空航天和军事装备(坦克、战车、军舰等)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其高精度测角定位的需求,研究旋转变压器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利用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实现高精度数字化、标准化、模块化、低功耗、

高可靠性的旋转变压器工作模式。
考核指标:实现角度测量高精度,可达角秒级;直接输入数字信号,轻松实现交互;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要求。
供电电压:5V、12V;
输出接口类型:RS422、RS232、RS485、CAN;
测量精度范围:≤5 角秒,≤10 角秒,≤20 角秒。
申报相关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的企业承担
3.2 人工智能激光雷达管理移动平台研发
研究内容:将 TR-ROS 与激光雷达 SLAM 有效融合,增强机器对环境物体的分析能力,使机器在运动过程中更好地应对不确定因素。
(1)激光雷达的环境算法及避障算法环境描述是实现机器人导航控制算法的基础
(2)移动平台的颠簸处理技术颠簸影响移动平台距离信息的质量。
(3)LMS 的标定:LMS 激光雷达是二维激光雷达,标定的目的就是使该平面保持水平。
(4)杂散光的处理技术:激光雷达接收脉冲光信号,尽量避免强光直接(或经镜面反射后)照射透光孔。
(5)兼容性:SDK 包兼容多种开发语言和主流平台考核指标:研发设计激光雷达平台,确保 TR-ROS 与 SLAM激光雷达的移动精度小于 2cm,并具备防跌倒功能;制作成品demo;进行批量生产。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和实施基础的企业
3.3 高性能激光器增益芯片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增益芯片的材料结构和器件结构进行模拟设计,挑选适合的外延材料结合光刻板的设计和制作,不断优化制作工艺,以使增益芯片的端面反射率和光谱噪声的压缩不断提升,最终达成带宽的拓展和功率提升的目的,进而提升下游激光器件的综合性能。
考核指标:性能指标:带宽≥ 60nm;受激自发辐射功率:ASE power ≥ 1mW 激光器功率:W ≥ 50mW (加外腔后)
低反射面:反射率≤ 0.01% (降低光谱波纹和噪声)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和实施基础的企业

3.4 国产航天级超大面阵 CMOS 芯片应用推广验证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我国自主研发背照式高动态高精度抗辐射超大面阵(15K×15K)COMOS 可见光传感器芯片,面向复杂环境高效率获取地面信息需求,展开对该款探测器芯片应用推广验证,研制一款航测相机能具有超大视场、高分辨率及低畸变的特点,攻克超大视场相机设计、装调、探测器拼接以及图像拼接处理等关键技术,提升环境测绘感知能力。

考核指标:采用(15K×15K)COMOS 可见光传感器芯片,全视场 60°,对地分辨率 0.5m,畸变优于 0.03%,功耗小于 30W, 重量小于 30kg。申报相关专利不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和实施基础的企业
3.5 商业航天星座/星群测控技术、业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现
研究内容:瞄准满足未来五至十年国内商业航天星座/星群测运控业务需求的目标,研究并精准对接商业航天客户对于星座、星群的各类在轨控制需求,同时致力于满足商业航天市场对测控成本的综合考量诉求。项目需突破多目标任务规划与动态调整、多星/多站资源调度、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星座/星群管理、星间链路规划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并建成国内商业航天领域技术首屈一指的测运控系统平台,在商业航天测控业务模式创新、测控技术先进性方面实现技术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项目研发形成的软件具备为不低于 200 颗在轨航卫星星座同时提供测运控数据处理服务的能力,具备为不低于 2000 颗在轨卫星/星群提供测控专业分析计算服务的能力,满足卫星测运控服务资源消耗(人力消耗、时间消耗、设备消耗、配套资金消耗等)单位平均值行业最低的目标。申报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不少于 2 项。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和实施基础的企业

3.6 基于区块链的商业航天行业共享服务与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以太坊等主流区域链技术,定制以服务商业航天为目标的行业区块链,解决去中心化的平等合作伙伴间的数据加解密;服务质量与商业服务智能合约的生成、确认与共识,商业航天币的引入与交易;商业航天测运控数据分布式存储与高速交换;商业航天天/地基设备入网与服务确认等技术难题,开发具有国际标准接口协议、算法、服务与软件。

考核指标:形成可实用的行业区块链标准、协议与应用。
申报相关专利 1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
申报条件:限铜川有资质和实施基础的企业
4.煤化工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榆林市重大技术需求)
结合榆林本地能源化工基地特点和优势,围绕煤气化固体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创新链的关键技术瓶颈,以示范应用为导向,以提升榆林煤化工产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研发为核心。通过煤化工固废分质分选及有益元素提取应用技术研究、煤化工固废制备沥青改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示范、榆林地区侏罗纪煤气化渣生态利用硏究、煤化工固废制备采空区充填新材料技术硏发、煤矿固体废弃物返井充填开采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建立应用示范工程,开拓和发展榆林煤化工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渠道,建设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煤化工固体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4.1 煤化工固废分质分选及有益元素提取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气化灰渣多为玻璃熔渣、含碳量高、组成复杂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规模化利用。本项目提出通过分质实现高附加值利用的学术思想,以实现气化灰渣中碳、硅铝、有益战略元素的分质利用。重点研究气化灰渣的分质加工技术与理论,通过选择性解离释放有价组分,配合精细分质技术实现碳材料和无机组分的相对富集,获得碳渣和系列非碳渣。基于碳渣低挥发分和高固碳特性,开发碳渣制备高品质电容炭技术;通过非碳渣酸碱循环处理提取硅铝资源技术;研究分质组分的元素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显微结构等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建立高品质电容炭、聚合氯化铝和催化剂载体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方法。
考核指标:实现气化灰渣的分质提质,电容炭灰分<0.5%,中孔率>45%,比电容值>200F/g;聚合氯化铝中氧化铝含量>10%,
盐基度>35%;催化剂载体开孔率>50%,孔容>300mL/g。申请相关的专利 1-3 项。
申报条件:与榆林市政府共建且入驻榆林市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
4.2 煤化工固废制备沥青改性剂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煤间接液化残渣载体为研究对象,确定煤间接液化残渣载体及不同高聚物合成道路沥青专用改性剂的最佳工艺参数。阐明添加剂与改性后沥青的匹配关系,对专用改性剂改性沥青进行 PG 分级评价分析。提出煤间接液化残渣制备道路沥青改性剂相关技术标准,与印尼布敦岩沥青(BMA)及美国犹太州北美岩沥青(Gilsonite)改性沥青路用进行对比。
考核指标:建设一套10吨/日的煤间接液化残渣制备道路沥青改性剂装置;普通 90 号沥青添加 10%改性剂后,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大于 10000 次/mm;冻融强度比大于 90%,申请专利 1-3项。
申报条件:榆林市内注册企业。
4.3 榆林地区侏罗纪煤气化渣生态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榆林气化渣的性质是以二氧化硅为主、低铝高钙、缺氮少磷富钾的特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或农用粉煤灰要求(GB8173-1987)(此标准已废止,但目前无最新标准)的实际,以及榆林具体生态问题,基于“以废治废”理念,优先推荐开发路径是生态化方向。针对气化渣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问题,利用乡土植物沙棘提取的微生物菌种,开展气化渣微生物专项吸附和降解研究,实现气化渣重金属微生物无害化处理目标与技术研发。针对气化渣高温激冷的施工工艺特点及榆林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问题,结合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开展气化渣营养基质、营养钵、绿植草毯新型产品与技术工艺集成。针对气化渣多孔均孔的物理性质及榆林荒漠化生态问题,开展气化渣生态化利用的高富集重金属植物需水和生态复绿的水分利用特征;阐明气化渣保温性状,植物返青效率,恢复质量评价。
考核指标:基于“以废治废”理念,涵盖 2 类以上立地条件气化渣生态化利用模式;提高气化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保水保肥利用效率 5-8%;研发气化渣功能性材料 1-2 个;集成气化渣生态化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1 套;开展园区集成示范;
申请发明专利 2-3 项。
申报条件:榆林市内省属高等院校。
4.4 煤化工固废制备采空区充填新材料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以综合利用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综合防治生态脆弱矿区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采空区造成的潜在危害,研发一种利用煤气化渣制备用于矿山采空区充填和绿色混凝土制备的高新技术。以煤气化渣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不同组分进行表征,优化其类火山灰材料与砂石材料配合比例,使其在拌合和输送等方面满足采空区充填的使用要求,有效提高煤气化渣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煤气化渣作为绿色混凝土制备材料,开发一种利用煤气化渣制备满足充填采矿要求的绿色混凝土的方法,对制备的混凝土材料及基于该材料制作的充填体试件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质、机械强度及长期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拟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煤气化渣制备绿色混凝土材料的最优配比与工艺参数,并将制备的混凝土材料用于生态脆弱矿区煤矿采空区胶结充填材料,实现煤化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煤矿采空区充填开采的协同发展。
考核指标:每立方充填混凝土固体废弃物含量不低于 50%,抗压强度满足大于 10Mpa,申请相关专利 2-3 项,完善相关工艺设计。
申报条件:与榆林市政府共建且入驻榆林市的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
4.5 煤矿固体废弃物返井充填开采应用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对矿区固体废弃物来源、性质进行分析、测试,确定合理的充填物料参数:包括级配、粒径要求,配比设计等;研究分析矿井整体运输系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固体充填物料运输系统,结合实际充填开采工艺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充填工艺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设计出与充填开采能力相匹配的充填开采工艺,确保可规模化应用;研究充填工作面顶板矿压显现规律,掌握能适应充填开采支护参数,满足生产能力要求,保证采煤与充填能平行作业,研究充填固废用刮板输送工艺、充填开采其他配套设备如转载设备、巷道超前支护设备等,使其能与充填开采设备系统达到最优匹配,确保满足规模化开采要求。
考核指标:单工作面固体废弃物充填开采能力不小于 240万吨/年,充填开采充实率不低于 60%,充填开采不影响工作面回采速度。
申报条件:榆林市内注册企业。
5.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链(汉中市重大技术需求)
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链主要以汉中市在全省具有一定领先优势和规模的制造业为主线,结合产业链(群)各环节的技术需求及制约瓶颈为重点,围绕对航空配套产品、机载设备、机床、变压器、新能源、新材料和个性化服装定制等制造行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为研究方向,进行全链条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发展壮大汉中智能制造产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1 航空电子产品智能装配生产线建设与研究应用
研究内容:基于航空电子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特点和 PCBA绿色制造流程理念,实现从电路设计、EDA/DFM 技术支持、元器件采购筛选-电子产品组装-产品试验-产品包装交付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元器件筛选能力、元器件智能仓储系统和电子产品的智能装配;通过对印制电路板组件混装高可靠智能装配研究,解决传统手工焊接的存在的质量和效率问题;通过研究使智能装配生产线具备一键式上料,在线锡膏喷印、智能贴装、回流焊和在线质量检测等功能。
考核指标:建成 1 条印制电路板组件混装高可靠智能装配生产线;补充电子元器件检测筛选能力,达产后每年可筛选 300万只电子元器件;焊接空洞率 30%以下,在现有国家 CNAS 实验室的基础上取得军用校准和测试实验认可证书。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2 高精度角位移传感器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定转子精密加工工艺技术研究,解决角位移传感器定转子加工难度大、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开展装调工艺技术研究,解决角位移传感器装配效率低,调试过程繁琐的问题,提高装调效率;开展角位移传感器检测、数据处理和智能测量技术研究,生产出具有高精度、无触点、高灵敏度、高重复性、接近无限转动寿命、高频响应特性好、360°绝对位置智能测量等特点的角位移传感器。
考核指标:建设角位移传感器智能化生产线 1 条;通过项目实施达到年产 5000 台套角位移传感器零部组件的生产能力;申请专利 3-4 项;形成 3 项以上生产加工角位移传感器的工艺
文件或技术规范。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3 某型号飞机机载成品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某型机(原型机)机载成品存在的使用故障率高、防腐能力差等缺陷,研制开发一种新型的智能化新产品,在原有型号基础上进行更新换代、改进升级;研究整体锻件智能制造技术,提高产品的抗疲劳寿命,以满足现代飞机高寿命、高安全性的技术指标;研究筛选外露部位材料,以满足恶劣环境的抗腐蚀能力;研究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提高产品的防腐、耐磨能力,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考核指标:总寿命达到 30000 飞行小时/15000 飞行起落/30年;首次返修期限实现 4500 飞行小时/2500 起落次数/10 年(20000 次工作循环次数);贮存期限达到 5 年;全伸出状态具有缓冲功能,能接通微动开关反馈开门到位信号;形成标准工艺文件 5 套;申请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4 智能医用旋转工具多工位复合磨床的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医用旋转工具直径较小批量交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时间短、工件装夹频率高等特点,开发一种智能医用旋转工具多工位复合磨床;开展多个工件主轴高精度、高转速磨削回转在多个不同工位对刀点时的重复定位精度技术研究;通过搭建智能检测系统和数控系统再开发研究,解决多个工件主轴实现工件自动上下料装夹易产生原点错位难题;研制因加工程序调错、刀具选用错误等人为因素的相应智能防撞装置,有效避免因操作失误而产生撞机事故;研究数控直驱无间隙回转技术,实现多个工件轴一次装夹工件,智能分配回转到不同工位加工,解决连续不间断的多个工件轴和多个工序同步在一台机床上智能加工。
考核指标: 生产智能医用旋转工具多工位复合磨床样机
1-2 台,比原有设备生产效率提高 50%以上;产品合格率达到 98%以上,合格率比原有设备提升 3%以上;完成样机性能测试和技术改进;编制多工位复合磨床生产医用旋转工具标准加工工艺文件 10 套;申请专利 3-4 项;优先雇用贫困地区工人,并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 50 人次。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5 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智能化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图像技术的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自动排线与精准控制技术研究,克服人工排线不精准的缺陷,同时进一步保障线圈工作损耗的降低;关键部件的智能在线检测方法研究,采用图像检测与无损探伤技术结合专家模糊控制系统,实现关键零部件无接触的高效检测;非晶合金变压器运行状态自动监测与自修复技术研究,自主实现故障诊断与纠错,保证变压器的运行稳定;搭建基于计算机的非晶合金变压器智能测试平台,实现变压器一体化智能检测、数据上传和追踪。
考核指标:建成非晶合金变压器生产线 1-2 条,新建 1000平方米非晶合金变压器厂房,形成年产 1000 台套的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利润 5000 万元的经济效益;生产线产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任意抽检合格;申请 2 项以上发明专利,形成 2 项以上企业或行业标准,3 项以上直接服务于生产线的企业标准或技术规范,并在生产中实际应用。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6 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高端智造装备扩展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高端智造就是完成智能制造装备与多样化产品兼容性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全系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智能制造装备与企业多样化产品兼容性差的技术研究,实现全系产品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高端智能设备中扩展设备开发研究,实现全面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智能制造装备对制程信息处理分析技术研究,实现产品制造信息与产品质量可追溯;扩展后规模化 PACK 质量制程优化研究,实现制程质量能力提升。
考核指标:产线扩展后动力锂电池产品产品智能制造整线效 率 ≥ 20 套 / 天 ; 开 发 制 造 2 款 符 合 国 家 标 准 GB/T31467.3-2015,且具备第三方检测合格的纯电动动力锂电池高
质量产品;申请相关专利 4 项。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7 炼铁产线大数据智能互联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炉炼铁工序复杂的特点,建设炼铁大数据智能互联平台,通过对炼铁生产数据进行实施监测和采集,在保证烧结生产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烧结矿的质量和产量, 降低烧结生产的燃耗和返矿量,实现烧结智能化数字化,摆脱依靠人为因素对烧结生产的影响;建立能够综合计算分析和智能优化从铁矿粉、燃料到铁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监测系统、数学模型、专家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开发铁前全流程数学模型及智能诊断优化系统;通过非线性寻优模型研究,实现在保证铁矿石和渣铁的成分、炼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高炉燃料比,寻求吨铁成本最优。
考核指标: 建成炼铁大数据智能互联平台1个;高炉(2280m³)燃料比较原来降低 10kg/t;铁水优质品率较原来提高 2.81%;高炉(2280m³)利用系数较原来提高 0.1t/(m³.d);形成标准工艺文件 4 套;申请专利 1-2 项。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5.8 个性定制服饰智能化模式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根据个性化服饰定制需求,与第三方联合开发基于云服务和物联网数据传输支持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客户在线个性化、模块化自由组合下单及生产全过程管控;千万级个性化数据库支持下的自动版型匹配与生成方法研究;生产过程客户可全程在线跟踪查看进度细节实现方式研究;生产执行中不同订单每道工序生产指令信息传递及数据汇总实现方法研究;西服上下装数据虚拟配套机理及对生产预配套和成品库存数据的影响研究。
考核指标:开发个性化服饰定制智能制造系统 1 套,自动裁剪 15 分钟完成,7 个工作日交货;客户可在线查看进度细节,响应时间小于15秒实时生产数据汇总分析等查询与分析响应小于 1 分钟;与力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产品研发中心;取得软件著作权 3-5 项,获得相关专利 1 项;吸收当地贫困人口务工不少于 50 人,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 100 人次。
申报条件:限汉中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申报。

6.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及材料特色产业创新链(咸阳市重大技术需求)

本项目依靠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结合陕西省咸阳市本地新能源汽车发展实际状况及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打造以新能源汽车(氢燃料汽车)整车为应用主体,以其关键核心零部件(氢发动机系统和动力锂电池)研发与应用为配套资源,以核心部件基础材料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用联动、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体系,最终形成咸阳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一整条汽车产业链,推动咸阳市汽车工业发展。

6.1 氢燃料发动机用超薄双极板流延法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采用流延法工艺制备氢燃料电池用超薄双极板,制造出超薄的氢能源汽车发动机用双极板并实现批量低于市场价 40%的生产。

考核指标:极板导电率>100 S/cm;折叠强度>35MPa,气密性压力达到 0.1—0.5mpa;腐蚀电流<16μA/C m²;透气率可达到 1*10-6cm3/cm2/s;产品厚度可做到 0.3mm-1mm。申报专利 1项。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6.2 氢燃料汽车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压储氢气瓶技术
研究内容:依托在碳纤维高压气瓶(35MPa)方面已经取得的研发成果,进行技术升级和成果转化,开展 70MPa IV 型复合材料高压气瓶的相关科研攻关,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非金属材料成型内胆,采用新型保温材料—气凝胶进行高压瓶体的保温材料。
考核指标:复合材料高压储氢气瓶、复合材料气瓶支架总成、复合材料高压瓶体承载箱三个部件,主体产品性能可达到公称工作压力 70MPa,单位质量储氢密度≥5wt%(包括瓶口阀),压力循环次数≥7500 次,安全性能满足 UNGTR13 等各项技术指标,综合性能位居国内领先水平。申报专利 1 项。
支持年限:预计 2021 年完成高压储氢气瓶的研发,2022建设高压储氢气瓶量产生产线,2023 年实现量产。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6.3 耐高压低渗透性氢气密封材料及制品的研制

研究内容:基于特种橡胶材料微纳配合技术和特种补强填料的应用,降低小分子的氢气的透过率,突破高压氢气存储密封面临的分子透过的技术难题。研制适用于燃料电池系统所需的低渗透性、耐介质(乙二醇、KOH 溶液、磷酸等)、耐高低温

橡胶密封材料。开发电池双极板用大尺寸、超高精度橡胶密封垫制造工艺,密封垫与双极板的室温粘接工艺,满足密封垫高度公差±0.03mm 和封装要求。
考核指标:a.满足 70MPa 超高压力氢气密封要求;b.氢气透气系数不大于 2.0×10-13mol.m/(m2·s·Pa);c.大尺寸密封垫高度公差不超过±0.03mm;d.密封垫与双极板实现室温粘接,满足双极板密封要求;e.完成耐氢气用特种橡胶材料工程化,形成 10 万套密封件配套制造能力。申报专利 1 项。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6.4 氢燃料汽车智能供氢控制器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军品余度控制、管理算法及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研发一款可以通用的智能氢系统控制器,在硬件架构(包括电路、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模块,就可以自动与不同汽车厂家的氢系统及整车控制器完成匹配。通过大数据应用、算法的迭代,突破多种接口协议自适应设计及故障模式的识别,使其具备电磁阀故障识别功能、具备压力传感器故障识别功能、具备氢气泄漏传感器故障识别功能、具备温度传感器故障识别功能、具备通讯故障识别功能,可以实时计算剩余氢气质量或 SOC 百分比,具备氢系统数据远程输送功能。同时具有应急控制功能,能通过手动控制开关氢气阀。
考核指标:智能氢系统控制器采样精度:不低于 0.5%;工作环境温度:-40℃~85℃;控制器工作电压范围为 DC9V~36V,具备超压保护功能,当输入电压超过允许的工作范围时可以自动保护控制器不受损坏;具有故障诊断功能,具备 GPS 定位功能,可以通过电脑等工具查看过去 12 小时内车辆的活动轨迹。
位置信息数据存储周期不大于 10s。申报专利 1 项。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6.5 大功率锂电池安全性能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高能量密度电池,采用特殊的筛选及检测方法,保证其高度的一致性;优化配组,开展大功率放电(5C)时的电池发热仿真研究,通过结构设计调整和特殊导热材料运用,改善电池组散热性能,防止电池热失控,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开发具备充、放电均衡,散热控制和电池组防爆控制的电池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电池组工作时的安全性。
考核指标:功率型锂电池:功率密度≥700W/kg,循环寿命>4000 次,可靠性满足整车集成要求,安全性、电磁兼容性满足国家 GB/T31467.3-2015 标准要求,申报专利 1 项。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6.6 氢燃料汽车整车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对氢燃料汽车整车进行研发,动力系统采用 90kw永磁同步电机,最大扭力达到 2800N.m,爬坡能力达到 20%;动力电池采用 105.28kwh 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于 150wh/kg;该车搭载 47kw 氢燃料发动机,克服了氢系统低温启动困难的问题,对部件进行高度集成,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达到300W/kg,发电效率达到 57%,在国内外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供氢系统采用手动和电动智能控制集一体的安全控制策略,独有的电控总阀、二级减压阀、车内外氢气泄露检测策略确保整车用氢的安全性;储氢系统配备 6 个压力 5MPa 水容积 140L 碳纤维缠绕气瓶组,可装 20kg 氢气。底盘采用气囊悬架,带 ECAS自动升降系统、EPB 电子制动系统。车身设计时采用 CAE 分析,对车身进行轻量化设计。该车在国内同类车型中处于先进水平,并具备形成量产的条件。
考核指标:整车等速 40km/h 总续航里程达 600km,整车耗氢量 3.78kg/100km。整车满足低温工作范围-20℃-50℃。爬坡度达 20%。最高车速可达 80km/h。整车研发专利 5-10 项。满足国家氢燃料汽车相关标准,具备公告和量产条件。

申报单位:仅限咸阳市内注册企业

资助额度
每个创新点原则上支持经费 40-80 万元。
支持年限
2021 年-202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