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网 > 资助项目 > 深圳市资助项目 > 深圳部委资助项目 >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0-07-17内容编辑:宇辰管理 点击数: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起草了《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分六大类27条,有效期5年。下面小编整理了政策重点,具体如下:



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

加大对制造业大集群、大项目和大企业的培育引进力度,进一步壮大制造业规模,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1.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制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时尚产业等领域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对参与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的机构最高给予1:1配套支持。培育壮大万亿级、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5G、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新兴领域,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时尚产业等领域培育出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培育接续发展的企业梯队。实施“登峰计划”,力争到2025年,年度产值超10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500-1000亿元的达到5家,100-500亿元的达到40家。对年度产值首次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扩产增效,对年度产值5亿元以上且达到一定增速的工业企业,按产值增量的1%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产值千亿元以上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支持。


3.支持制造业总部扎根发展。加快制造业总部建设引进,对将高端制造、研发、采购、结算等核心业务布局深圳,且无自有工业用地的制造业总部企业、上市企业,在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遴选过程中优先解决工业用地需求。鼓励总部企业在自有工业用地上建设企业总部及配套设施。


4.积极引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招商部门、产业部门、政府引导基金、专业机构等组成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工作团队,制定实施年度重大项目引进计划。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建立产业部门与政府投资基金联席会议机制,定期沟通产业政策、年度投资计划和重大投资项目,提高政府投资基金对本市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比例,积极利用股权投资方式吸引项目落地。鼓励社会股权投资机构引导其投资的优质项目在我市落地,最高奖励500万元。


5.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强化产业用地和项目落地统筹,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招商项目、上市公司募资项目的产业用地需求实行揭榜制,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将项目优先落户在能更好满足企业需求的区域。梳理工业百强企业年度增资扩产项目用地用房需求,优先在所在辖区解决,所在辖区无法解决的,产业部门应在1个月内报市政府统筹安排。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对非技术改造类工业投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本地工业和技术改造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



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6.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超高清视频、智能化精密工具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平台建设、技术研发、示范应用等项目,最高按总投资的50%给予资助,原则上不超过5000万元。对已拨付的国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资助资金,最高按1:1比例进行配套。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实际投入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


7.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制定产业链关键卡点攻关项目清单,经市政府审定后对清单项目根据实际需要给予重点支持。围绕“四基”能力提升,加快实施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对市级工业强基项目,按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对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的,按照国家拨付资金的50%给予最高1000万元配套资助。促进工业质量和品牌“双提升”,对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的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推广等项目,按不超过项目实际投入的10%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8.以技术改造引领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软件、检测、智能化集成、研发外包服务等投入纳入技术改造政策支持范围,引导企业由单纯设备更新改造转变为软硬件全流程提升改造。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分档分类支持,按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5000万元资助。对企业采用银行贷款或设备融资租赁方式购买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项目,符合条件的,按国家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贴息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9.以工业互联网引领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和服务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数字化资源,构建共享制造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对符合条件的平台建设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支持培育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符合条件的最高资助100万元。支持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基础设施、设备、管理和服务上云,对首次在定点云平台上云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最高2000元补助。支持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对符合条件的应用项目最高资助300万元。完善工业互联网服务体系,支持举办工业互联网重大活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对相关项目最高资助300万元。


10.以能效提升引领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制造业企业绿色循环发展,对能效提升、智慧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加强示范引导,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制造、工业节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示范项目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符合条件的工业节能、工业转型升级等项目给予绿色信贷支持。


11.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实施“三首”工程,编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按相应产品实际销售总额给予研制单位不超过30%,最高1000万元奖励。编制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将“三首”产品纳入创新产品目录。制定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实施办法,对符合要求的创新产品采用非招标方式进行政府首购或订购。扩大新经济应用场景供给,围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应用等重点领域,组织评定新经济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产品),纳入创新产品目录。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深入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稳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


12.建立产业链培育机制。系统梳理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显示(8K)、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加强链式服务,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提高产业资金资助比例,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资。


13.发挥链主企业领航作用。将系统集成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拉动作用大、年产值不少于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作为链主企业重点支持。支持将较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出让给链主企业,鼓励其对产业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保持用地性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其将一定比例的自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转让给核心配套企业。支持链主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一带一路”区域、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链主企业在关键领域率先建立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14.提升企业专业化能力。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建立“潜在独角兽”在和“准独角兽”企业的遴选发现机制,支持“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建立“隐形冠军”企业库,加强对入库企业培育支持。对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对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15.构建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和应用工具开发项目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鼓励开展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扩大人民银行“商票通”业务规模,鼓励链主企业对其供应链企业以商业票据方式结算,按其年度商业票据再贴现总额给予1%的奖励,最高500万元。鼓励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加政府采购,符合条件的给予2%-3%比例的价格扣除。


16.建设产业发展大平台。加快建设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等基础支撑的公共服务平台,对符合要求的平台按照项目投资额的40%给予资助,最高1000万元。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级平台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对社会构建的、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供多功能公共技术服务的平台,按照实际投入的30%给予资助,最高资助500万元。支持培育引进大型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引进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将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国际工业设计大展等打造为世界级制造业展会平台。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全市平台的规划布局、服务网络体系搭建、考核评估等事项。构建一站式公共技术服务互联云平台以及若干线下服务节点,建立平台建设、服务效果合同式考核评价及财政投入退出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水平。